在新时代背景下,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备受关注。常州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工程特色的高等学府,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。本文将围绕常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、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,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的发展画卷。

一、发展历程

常州工程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,原名常州工业专科学校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,工、理、经、管、文、法、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。学校历经三次搬迁,最终于1999年迁至现址。近年来,学校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,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二、学科建设

常州工程技术学院现有14个二级学院,涵盖工学、理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文学、法学、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。学校重点建设了机械工程、电子信息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,形成了以工学为主,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。近年来,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,如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特色学科。

三、人才培养

常州工程技术学院始终坚持“以人为本,质量立校”的办学理念,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。学校设有本科、专科、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,招生规模逐年扩大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学校注重以下几点:

1. 强化实践教学:学校设有多个实验室、实训基地,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。通过校企合作,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。

2.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: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。近年来,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屡获佳绩。

3. 强化就业指导:学校设有就业指导中心,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、就业信息、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,助力学生顺利就业。

四、科研与社会服务

常州工程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。近年来,学校在科研项目、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。学校设有多个科研机构,与国内外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合作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学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,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
常州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工程特色的高等学府,在新时代背景下,将继续秉承“厚德、博学、求真、创新”的校训,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,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。

参考文献:

[1] 张华,李明. 常州工程技术学院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[J]. 高等教育研究,2019,35(2):123-128.

[2] 王强,张晓芳. 常州工程技术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[J]. 江苏高教,2018,32(3):66-70.

[3] 刘伟,陈慧. 常州工程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[J]. 教育教学论坛,2017,7(15):103-104.